杨鹤带着徐光启的亲兵将番薯送到董老汉处,给徐光启的亲兵每人发了几两银子赏银,将几名亲兵打发回通州,又把徐光启安排的几个老农介绍与董老汉认识,随即返回象山。

回到象山,杨鹤命孙得福暂时停止行动,等待自己下一步安排。然后杨鹤又把工匠唤来,命他们加快进度建房。

把诸事安排完以后,杨鹤直奔新兵营。

经过数日训练,新兵们的队列已经练得似模似样。

见队列训练略有小成,杨鹤当即命两名哨官带队随他赶赴王家庄。

新军的军制是杨鹤结合卫所军和边军以及后世的做法制定的军制,大抵来说,新的编制跟卫所军制差不多,只是多了伍这一级,其余什长等同于卫所军的小旗,队长等同于总旗,哨官等同于百户。

实际上杨鹤还准备为每哨配备一什后勤兵,专门负责后勤事宜。不过由于新兵刚刚招募,杨鹤准备等大家训练一段时间以后进行一次考核,把不适合作战的新兵裁下来充任后勤兵。

就是说,部队真正成型以后,一哨人马为两队十一什,包括哨官在内共≤■,计一百二十四人。其中负责后勤的什正常情况下直接由哨官统领,还可以根据需要,把后勤什分成两伍,交给队长统带。

安排一什后勤兵看似意义不大,实际上是解放了作战士兵,这样负责作战的士兵就不必考虑吃饭的事情,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打仗上面。

部队这样配备其实是参考了后世的做法。哨相当于连。后世军队的连一般都有一个炊事班。负责做饭,不管战斗,当然,如果战事急需的时候,炊事班也可以拿起武器参加战斗,所以后勤士兵也需要进行一些军事训练。

(注:关于编制,以后就不再交代了。)

两哨人马就是二百多人,虽然都是新兵。但是毕竟人多势众,王员外见杨鹤带了这么多人进驻王家庄,对杨鹤自是万分感激。

杨鹤并未跟王员外多说什么,只是简单的客气了两句,便返回抚宁县。

其实,要不是王员外答应纳粮,杨鹤肯定把所有的新兵全部拉到王家庄,毕竟新兵进驻王家庄,王员外肯定是要管饭的,王员外这样的大户。不吃白不吃。不过现在安排二百多人来王家庄吃白食,一天也能省不少粮食。

从王家庄回来。杨鹤再次来到董老汉家。

毕竟是试种新的作物,杨鹤不可能不上心。

杨鹤来到董老汉家时,董老汉和几个乡民正在跟徐光启派来的几个老农拖土坯。

杨鹤不知这些人拖土坯干什么,一问才知,原来是用来砌窖育苗用的。

听众人说,土坯晒干还需数日,杨鹤见留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,便返回新兵营训练新兵。

过了两日,杨鹤估计土坯已经制成,便再次来到董老汉家。

杨鹤赶到时,众人已经在炕上砌好了窖子,正在往窖子里填沙子。

杨鹤心中疑惑,什么作物育苗这样麻烦,居然要在炕上砌窖子?

这些天那些番薯都装在竹筐中用棉被蒙得严严实实,老农说现在天气尚冷,怕番薯冻坏了,因此杨鹤一直没见到番薯是什么样子,现在要育苗了,自然不用再顾忌,杨鹤随手打开用棉被封得严严实实的竹筐看了眼,不由怔住了。

这番薯不就是地瓜么?

对于地瓜的产量杨鹤还是知道一些的,这东西产量极高,据说亩产高达五六千斤。

就算这时候的品种没有后世改良的好,产量达不到后世的水平,但十分之一二的产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

杨鹤算了下,自己名下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有十多万亩,若是全部种上番薯,杨鹤也不要多,亩产六七百斤就满足了。亩产就算六百斤,一年的收成也有六千余万斤,有这么多的番薯,至少能解决数万人吃的问题。

不过现在还无法让手下那些难民全部种植番薯,首先,那些难民不会相信番薯会有这么高的产量,其次,就算大家相信,自己也拿不出那么多番薯当种子,得等董老汉今年收成了以后再说。

想了一会儿,杨鹤忽然苦笑了一下,就算今年董老汉丰收了,把收获的番薯全部用来当种子,怕是也满足不了十万亩土地所需,至少还得再过一年,让更多的人种植番薯以后,才能解决种子的问题。

就是说,前两年只能是推广期,至少要第三个年头才能看到成效。

正常来说,在一省或者一地推广一种作物花费三年时间并不算长,可是在一个乡镇大的地方花费三年时间才把一种作物推广开来,这个时间显然就有些过长了。

琢磨了一会儿,杨鹤唤来一位老农道:“大叔,你们可知还有别的作物产量比较高么?”

那老农笑道:“以前徐大人还试种过土芋(马铃薯)和玉蜀黍(玉米)等作物,产量都挺高,而且比较耐旱,不过产量不及这种甘薯。”

杨鹤道:“不知这两种作物的种子哪里能弄到?”

那老农道:“听徐大人说,这些作物都是从夷人那边传来的,南方有些地方有种的,北方种的很少,在北方怕是买不到种子。”

想了想,杨鹤道:“现在到南方买种子,能赶得及播种么?”

那老农笑道:“如果能在四月中旬赶回来,应该是来得及播种的,再晚恐怕就过了播种的季节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