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《民国武林秘闻录》《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》

咸丰八年四月初八(1858年5月20日),英法联军突袭大沽炮台。就在炮台守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,直隶总督谭廷襄临阵脱逃,使炮台守军斗志一落千丈。

由于清军武器落后、防务简陋,关系京师安危的大沽炮台随即失陷,大沽口被英法联军占领。之后,英法联合舰队溯白河而上,畅通无阻,直扑天津,并扬言要进攻北京。清廷无力抵抗,一心求和。

前往天津议和的钦差大臣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等人,就在侵略者威逼下步步退缩,甚至将咸丰关于设法阻止英法两国公使的上谕抛置脑后。

全盘接受英、法、俄、美四国要求,先后签订了《中俄天津条约》、《中美天津条约》、《中英天津条约》和《中法天津条约》。

英法政府竟然还不满足从《天津条约》攫取的多种特权,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。1859年(咸丰九年)6月20日,英国公使普鲁斯、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与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,并于25日突然再次袭击大沽炮台。

清军奋勇反击,重创侵略者。英法侵略者恼羞成怒,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,率领英军18000人,法军约7000人,船舰200艘,来华扩大侵略战争。

1860年(咸丰十年),英法联军再次北上,4月占领舟山,5、6月进踞金州、烟台,入寇天津,咸丰帝慌了手脚,急忙命僧格林沁退守通州(北京通县),命大学士瑞麟带兵一万火速赴通州设防

咸丰帝急命怡亲王载垣,会同大学士桂良、兵部尚书穆荫一起,再次向英、法求和。七月二十九日,英方派巴夏礼和威妥玛到达通州,载垣即前往东岳庙接晤,与之反复辩论达八个多小时,直至午夜方散。

八月初二日,英法侵略者得寸进尺,派英法使臣又在东岳庙与载垣会晤。会谈期间巴夏礼的态度十分傲慢,大声叫嚷要求带兵入京,面见皇帝,亲递国书。

载垣则认为事关国体,万难允许。初三日,巴夏礼又提出清军撤离张家湾的无理要求,情词桀骜,遭到载垣的拒绝,谈判破裂。

载垣当即告知给了肃顺。肃顺立即命令僧格林沁截逮巴夏礼,押赴京城。咸丰听取了肃顺等着人主战的建议,在议和不成的情况下,只得硬着头皮抵抗,再次下令与英法联军决战。

咸丰十年八月初七(1860年9月21日),八里桥大战爆发。八里桥是由通州通向北京的要道,清廷认为此战关系到京城的安危、天子的荣辱、国家的命运。

一方是拥有数千年传统、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的大清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骑兵力量;一方是经过近代工业革命之后,以炮兵为核心的英法近代化军队。

此时,清军已被逼得无退路可走,但是,血肉之躯怎能抵挡英法联军的枪林弹雨?这些大清的勇士们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,副都统胜保中弹,受伤落马,全军将士伤亡惨重,清军全线溃败,英法联军兵临城下。

这一战清楚地暴露出大清王朝的外强中干,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指挥等方面,清军比列强的军队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。在这种力量悬殊的形势下,仅凭忠诚勇敢、白刃肉搏,妄图取得胜利,是多么的不切实际。

就在惊闻八里桥大败的那个晚上,咸丰帝召开宫廷秘密会议,坐立不安地一连问了几遍:“现在怎么办······”众人不敢作答。沉默了一会儿,咸丰指着肃顺问道:“主战的是你们,要打的也是你们,和谈的也是你们,你告诉朕,现在怎么办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