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(

入了九月,枯叶落尽,绿意不再,秋季结束,严冬伊始。

是以这足足长达半月,又有冬假和寒假之称。从女红琴棋的忙碌,到无所事事的冬假,刚刚适应了书院生活的文初,反倒有些不习惯了。

“真是贱骨头,劳碌命。”天还没亮,文初准时睁开了眼,低低斥骂着起了床来。听着声的方梅方兰笑嘻嘻地进门来,“姑娘醒了?早睡早起身体好。”一个给着衣,一个端着热水盆。

“什么时辰了。”

“卯时三刻,往常这时候,姑娘该去学琴了。咱们算着您头一天肯定起的早,这不,正正好。”

“也罢,既然醒了,去正房请个安吧。”

到正房的时候恰好辰时,老人家起的早,正听着小孙儿脆生生地背诗歌。秦家人口简单,两个儿子一个从商一个从文,大儿子早早成了亲,孩子满地跑,小儿子则是秦非。

“侄女给伯父伯母请安,给大表哥大表嫂见礼。”文初行了礼,被秦夫人热络地叫到身边来,小孙儿羞怯怯地瞧着她,惹得一家人咯笑。这般其乐融融的画面,让文初心里也暖起来,招招手,“来,上姑姑这儿。”

孩童蹭过来,依偎在腿边,“表姑姑。”

文初蹲下身,和他视线平行,“几岁了?”

“五岁。”

五岁,若文家没出事,她小侄子今年也该五岁了,“刚刚背的什么,再给姑姑背一遍可好?”

“好,”孩童点点头,果真又重新诵了起来,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;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癖四夏?田畯至喜。”

这是诗经中的一首,孩童的嗓音清脆,不规范的抑扬顿挫,别有一种纯挚,“背的真好,可知何为授衣?”

“制备寒衣以御冬,二叔给我讲过,他可有学问!”

“你以后会跟二叔一样有学问。”文初摸摸他的头,孩童羞涩地笑起来,眼睛亮晶晶的。等她站起身来,一家人看着这莫名出现的表姑娘,又添了几分真心实意。秦善人也点点头,“若喜欢孩子,不妨趁着冬假寻个西席,可莫学你二表哥,一放假就跑没了影儿。”

刚说完秦善人就后悔了。

这姑娘自出现至今,有礼有节,礼数拿捏的一分不差。莫说他什么都不知道的夫人喜欢,昨儿个晚上硬是拉着人在府里留了宿,就连他自己,也忍不住把她当晚辈提点了,“老咯,就爱唠叨,你莫见怪。”

却不想文初毫不介意,笑着道了谢,“是伯父关心我,侄女晓得的。”又认真问了寻西席的地方。

秦善人不由意外。

秦夫人先一步拉起文初的手,“难为你愿意听我们老人家的话,还出去找什么,让你伯父给问问,寻个知根知底的人家。我看哪,就教女红不错,你手上有茧,绣工自是差不了。”

后头方梅方兰低头憋笑,心说姑娘这茧是拿剑磨的,可不是拿绣花针。

文初瞪她们一眼,也知道自己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绣工拿不出手,赶忙推辞了,“不必麻烦伯父,这问来问去都是人情,我出去碰碰运气便是,成则成,不成也无妨。”

秦夫人闻言更是喜欢,笑着告知了一个地点,又留她用了早膳,说了好一通知心话,这才将人放了去。走前那孩童羞红了小脸儿,亲了亲文初的脸颊,又惹的一家人大笑不止。

出了正房,文初便沉默了下来,轻轻舒了一口气。

“姑娘怕是想家了。”方梅方兰瞧着她背影,都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。楚大人的来历一早南朝皆知,乃是并州五原郡人,恰逢雪灾无粮,鞑子破了城,这才辗转入云中投了军。

可是如果楚大人是女子,那么这履历是真的么?姑娘的亲人呢?

能让一女子孤身投军,后又周旋朝堂,不论这其中有什么波折和原委,怕都不是他们能想象之悲苦。两女一同叹了口气,迈进房来,瞧着立在窗边发呆的文初,“姑娘,殿下快回来了吧?”哪怕是吵架斗嘴,总也热闹些不是?

“快了吧,”文初唔了一声,“等授衣假结束,眼看着就要一月了。”连她自己都没发现,这语气中竟带着点儿期盼的意思。

“那就好,殿下回来了,还能帮衬着点儿姑娘,不用您一个人孤军奋战了。”

文初笑了声,转过身来,忽然道:“方梅,方兰,你们可考虑好了?”

两女愣了一下,才反应过来她问的什么,对视一眼,姐妹俩的眼中尽是坚定,妹妹方梅点点头,方兰便上前一步,跪下了,“请姑娘让我们跟着您。”

“想清楚了?”

“是,这些天跟着姑娘,才知道妇人也可以不藏于闺阁,不只相夫教子这一条出路。婢子什么都不懂,只要姑娘不嫌弃,婢子愿意看,愿意学,一定好好的侍候姑娘。”

文初把她扶起来,半天没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