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我毕业论文答辩那天,这个谜才被解开。因为马罗尔医生提供了论文中部分数据,那天也出席了答辩会。散会后,我把马罗尔医生拉到一边,悄悄问他是否还记得最佳实习医生评选的事。

“当然记得,我是评委之一。”马罗尔医生说。

“我知道这样问很唐突,有侵犯他人**的嫌疑。但我实在想不通,为什么埃米没当选?她是所有实习医生中最负责的人。”我忍不住问。

接下来,马罗尔医生的回答令我终生难忘,也彻底改变了我对“职责”一词的理解。

埃米落选的原因正是她“负责过头了”。她把病人当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职责,事无巨细统统包揽。但世界上没有超人,缺乏休息使她疲惫不堪,情绪波动,工作容易出错。纳特则看到了职责的界限。他知道医生只是治疗的一个环节,是救死扶伤团队中的一员。病人必须在医生、护士、营养师、药剂师等等众多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与下,才能更快康复。他严格遵守游戏规则,不越雷池半步,把时间花在医生的职责界限内。因此,纳特能精力充沛,注意力高度集中,几乎杜绝任何错误。

马罗尔医生最后说:“埃米精神可嘉,但她的做法在实践上行不通。医学院教了她四年儿科,并不是为了让她来当护士或者营养师的。我们希望她能学会真正的负责,这样才能真正不辜负自己的专业知识,有利于病人。”

我恍然大悟,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团队成员的职责,都是有明确界限的。虽然热情和积极是好事,但“负责过头”并不科学。因为,团队的智慧力量,永远大于个人的智慧力量。只有学会分工协作,明确责任权限,才能更好地高效工作。在这个信仰容易溃散的时代,老者的那句话铭刻在我心:不是谁都能抵达天路的尽头,但是只要坚持到最后一刻,就是生命的至高荣耀……

不是谁都能抵达天路尽头

文/马国福

青藏铁路通车了,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引来了许多国内外的记者。媒体给青藏铁路赋予一个诗意大气的名字:“天路”!悠远、苍茫、厚重的铁路跨越世界屋脊,“挑战极限,勇创一流”的青藏铁路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。

我是从青藏高原走出来的人,对故土有着特殊的感情。电视直播通车仪式的那几天,我一直关注着青藏铁路的每一档新闻节目。

在一档节目里,记者在青藏铁路沿途采访,遇到一老一小两个朝圣者。他们俩都穿着厚厚的藏袍,膝盖上分别捆绑着两块汽车轮胎用的橡胶皮,双手握有一块厚厚的木板。记者问:胶皮和木板是干什么用的?老者很安静地回答说:绑橡胶皮和手握木板,是为了减少与地面摩擦时所产生的**的痛苦。

镜头开始呈现他们磕长头的一个特写。起初,他们庄严地站定,慢慢地跪下去,将整个身躯扑倒在路面上,双臂尽可能地往前伸,一直伸到不能再伸为止,然后,用额头在地上虔诚地磕碰一下。完成这组动作,他们重新挺直身体,从手掌触及的地方站起来,双手合十,十分虔诚神圣地又跪下去,又扑倒在路面上,周而复始……

我注意到他俩的额头都有十分醒目的黑紫色老茧,老者解释说长期磕头产生的。记者问:疼吗?老者平淡地说:习惯了,不感觉到疼。

通过节目,我看到一路上有很多朝圣者,都从千里之外而来,结伴而行。他们推着风尘仆仆几近烂散的人力车,车上装的是成袋的糌粑、容积达几十升的水壶、备用的木板、橡胶皮还有衣服。还有的朝圣者赶着牛羊,说用羊毛换取东西,用于朝圣路上吃喝,用耗牛帮人载货,换点钱捐给喇嘛庙。朝圣者的队伍中,年幼的为年长的做后勤工作,烧饭、搭帐篷、开路,心甘情愿。

记者问:“凡是朝圣者人人都可以抵达圣地拉萨吗?”老者摇头说:“不是谁都能到天路尽头。一路上要经历无人区、高寒区,要跋山涉水,病死、饿死在途中的人很多。如果饿死、病死在途中,也是一种很荣耀的事情。因为他们把生命献给了神,献给了自己的信仰。”

高山区的气候变化无常,时而是风暴,时而是飞雪,时而又是泥石流和山体垮塌等等,同一天当中能够经历四季的气候。除去气候的恶劣因素不说,朝圣的人还要翻越许多座高山,山的海拔平均在4000米左右,终年积雪,非常寒冷,氧气稀薄。渴了,他们就捧一口山泉;饿了,就啃一口糌粑;困了,就地躺下。一路风餐露宿,当晨光再次来临,继续虔诚而无畏地用自己的身躯和灵魂一步步接近天堂,接近心中的圣地。

年轻的朝圣者补充说:“如果男人没有到神山朝圣,那就会被人瞧不起,如果女人没有去神山朝圣转山,那么就会嫁不出去……”记者很不解,接着问:“从家出发到圣地需要多久?”他说:“差不多3年时间。”

节目到尾声的时候,电视里播放起背景音乐,是一首简短的藏族民谣。大意是:“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,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,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,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……”

节目结束了,我的心还沉浸在画面中。茫茫朝圣路,长长信仰线。一个又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走在那条路上,消失在天与地之间,好久好久,那牛皮手套和额头触地的啪啪声,敲击着我的心灵。